第233章 子嗣分封?朱瞻壑的滔天之志(2 / 2)
现在大汉各项事务实在不少,他如今都逐渐开始忙碌了起来,在这个时候,他可不信朱高煦叫他过来,只是来谈心的。
朱高煦收起笑容,随即肃然开口。
“如今大汉又扩大不少疆域,但扩大的南亚、西亚、中亚等地,距离都有些远了。
如今虽然朝廷在选派官吏过去治理,但相隔太远,时间长久之后,难免让人不放心。
老大,我问你,如果我让老二老三他们过去,挑选出地方给他们当藩地,你有没有什么想法?”
这么些年的时间,不仅是朱瞻壑,朱高煦的其他儿子,朱瞻圻等人也逐渐长大。
现在能够直接出去的,朱瞻圻、朱瞻坦都已经达到年龄。
其实让自己的子嗣出去,这是朱高煦一直以来的打算,因为交给其他人,他是真的不放心。
其他人若是有异心,极有可能将如今他辛辛苦苦打下来又治理发展好的地方又分裂出去,这是他极为不想看见的。
而要是他的子嗣,无论出去的人怎么跳,但起码属于大明、大汉这个基本逻辑,是跑不了的。
这点,是其他人都无法代替的。
但现在的问题是,朱棣和他,都算是开了一个好头。
朱棣以藩王之身靖难成功,而他离开大明,来到外面又建立起了大汉,并且发展成为如今这般强大。
那么他现在将自己的子嗣分出去,在朱瞻壑这一代没有问题,但下下一代呢?以后呢?
这样的问题极有可能会再度发生,这不是不可能的。
而他要问朱瞻壑的原因,就是因为大汉迟早是要交到朱瞻壑的手中,朱瞻壑的意见极为重要。
如果他不和朱瞻壑商量好,说不定朱瞻壑一上位,就会进行改变。
毕竟有着朱棣和他的例子在前,朱瞻壑能不能容得下自己的那些弟弟出去,会不会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,朱瞻壑的想法,极为重要。
朱瞻壑听着朱高煦问的问题,却是丝毫没有犹豫,当即开口。
“爹,其实这个安排挺好的,那些地方发展起来,其实都不会差,二弟三弟他们过去,只要不会再经历爹吃过的苦,我是赞同的。
其实之前我就有想过这个问题,大汉疆域增大,确实是一件好事,但庞大的疆域,距离中枢实在过远朝廷管理起来的难度也非常的大。
而要处理这个问题,让老二老三他们过去,其实挺好的,他们也学了一身本事,他们的能力,极大部分人其实都不如他们。
我不想看见自己的弟弟像大明的那些爷爷叔叔一样,一天只知道贪玩享乐,没有什么本事,根本无法对朝廷产生任何作用,且还是副作用。
而且我对他们也有信心,对我自己,更有信心。
如果我明明占据着最好的资源与地方,却是还出现了那些事情,是儿子我自己没有本事,能力不济,也不会有任何想法。
最重要的,就是让二弟三弟他们出去,不管未来怎么变化,那些地方,都依旧会是大汉的,是大明的,天下依旧是我们朱家的。”
朱瞻壑之前就有想过这些,这些都是随着疆域增大,必然要面对的,他只是早早就想到了。
朱瞻壑也确实没有想过将自己的那些弟弟当猪样,反正最坏的结果,也不过是像朱棣或者朱高煦这样,他又有什么好担心的?
而且他对自己,有着极大的信心,毕竟除了朱瞻圻以外,其他人,基本都是他在带,哪怕就是朱瞻圻,也都是他在帮忙打理。
而至于他自己以后的子嗣,朱瞻壑也不想去操那个心,如果真的出了那样的子嗣,被他那些弟弟中的一脉代替,他也不会有任何想法。
强者存,弱者淘汰,亘古不变的道理,朱瞻壑很清楚。
没有一点能力与本事,是无法做好大汉这个王的位置的。
朱高煦听着朱瞻壑由衷的话语,眼中满是欣慰,这就是他挑选出来的继承人,也是他一直培养的,思想方面,与之前的完全不一样。
就朱瞻壑说的这些,要是放在大明,就根本不可能出现。
哪怕如今有着他以及大汉的影响,但思想的根深蒂固,不是那么容易改变过来的。
人心中的成见为什么像一座大山,因为一旦形成固有印象,那么这个印象就很难再改变了。
现在朱瞻壑能够说出这些,不仅是已经有着自己的看法,更是对大汉如今各方面的变化有着自己的想法。
通过大汉疆域的增加想到这些,是真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的。
许多人面对如今突然增加的疆域,只会觉得是一件好事,不会去想其中不好的,即便有去想,也会刻意自我忽略。
看着朱瞻壑,朱高煦欣慰道:“小子,你能说出这些话,我很欣慰,我也不问你真假,我自己的儿子,我还是相信的。
不过我可以给你留下一个后手,等以后稳定下来,你可以对他们实行推恩令。
不过推恩令要把握好度,不能让他们过得太差了,到一府之地,就差不多了。”
推恩令,只要中央的实力强于地方,以及帝王的威望足够高,就可以实行。
让朱瞻壑实行,其实就像洪武朝的太子朱标来实行推恩令一样,
这个方案,不仅彻底解决了类似朱棣和他这样的例子问题,也可以让藩王的子嗣去到地方,逼得他们要有本事傍身。
留下一府之地,则是朱高煦想为他们保留最后的富贵,不至于以王室身份,过成了苦哈哈。
朱瞻壑听到推恩令三个字,也是忍不住一惊,他是真没有想到这个法子。
然而思索片刻后,朱瞻壑却是无比严肃的看向朱高煦。
“爹,我不会这么做,我不会对他们行推恩令的。
您绘制的那个世界地图,我看见了,对比如今大汉的疆域,外面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。
我才知道这个世界是这么大,紧靠大汉,根本无法完全管控。
我会让他们去外面,就像爹一样,去打出一个藩地出来。
我也不怕大汉与大明这样的事情上演,他们若是能够做到,这也是汉人之幸,是大明之幸。
当他们去往各地之时,大明、大汉的旗帜,整个世界才属于大明,属于大汉。
那时,日月所照,山河所至,皆为汉土。
那时,日月山河永在,大明江山永在、大汉江山永在!”
朱瞻壑目光灼灼,这是他第一次在朱高煦面前展露自己的志向。
身为朱高煦的儿子,其实,他不想比朱高煦差太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