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6章 张昭(2 / 2)
当孙权的战船驶过濡须口时,张昭站在城头望着黑压压的舰队,鬓角已生出了银丝。
赤壁之战前夜,张昭的书房彻夜通明。
烛火摇曳中,他反复研读曹操的劝降书信。
羊皮纸上"顺天者昌"四个大字刺得他眼眶生疼。
作为江东老臣,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曹操势大,东吴若与之硬拼,胜负难料。
次日朝会,他力主归降的谏言被周瑜的佩剑击碎在玉阶上。
"子布欲陷我于不忠不义!"孙权怒目圆睁,腰间印绶随着剧烈的呼吸起伏。
张昭跪在冰凉的地面,额头贴着青砖,任由冷汗浸透衣袍。
他心中明白,自己的建议虽出于保全江东的初衷,却伤了孙权的雄心。
当夜,张昭独自登上石头城。
江面上,曹军的火把连成星河,对岸传来隐约的战鼓声。
他望着滔滔江水,忽然想起孙坚临终前,那封藏在锦盒里的密信:"若遇危难,可降不可死。"
孙坚戎马一生,深知保存实力的重要性。
而如今,年轻气盛的孙权,又怎会甘心俯首称臣?
寒风吹过,张昭不由得打了个寒颤,他意识到,自己与主公之间,已经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。
黄武元年的登基大典上,张昭捧着玉玺的双手微微颤抖。
当孙权说出"愿与诸君共保江东"时,他忽然瞥见天子冕旒下那道熟悉的伤疤——正是建安十三年,合肥之战孙权为救部将留下的箭伤。
往事如潮水般涌来,从寿春城外的初见,到江都榻前的托孤,再到赤壁之争的决裂,无数个日夜在眼前闪过。
新铸的黄龙旗猎猎作响,他忽然意识到,那个曾躲在自己身后读书的少年,早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江东之主。
暮年的张昭深居简出,每日在庭院中修剪松柏。
他的书房里,摆满了经史典籍,案头永远放着一支磨得发亮的毛笔。
嘉禾五年的暴雨冲垮了后院的围墙,泥水漫进了书房。
张昭望着被浸湿的竹简,望着倒伏的竹篱,突然命人取来封存多年的朝服。
当血染的衣袍重新披在身上,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记忆破土而出:孙坚的热血、孙策的期许、孙权的怒目,还有赤壁前夜那轮冰冷的月。
他颤抖着铺开宣纸,挥毫写下"孤桐傲霜"四个大字,墨迹未干,便传来孙权亲至的消息。
宫门外,孙权望着白发苍苍的老臣,忽然想起自己初即位时,张昭手把手教他批阅奏章的场景。
那时的他,对这位长者既尊敬又依赖。
"当年若听张子布之言,吾等安有今日?"天子的叹息混着雨声,带着几分感慨,几分愧疚。
张昭却只是躬身行礼,腰间玉佩轻响,恍若三十年前,那个暴雨倾盆的午后,孙坚解下随身玉佩相赠的清脆声响。
那一刻,所有的误解与隔阂,似乎都在这场雨中悄然消散。
太元元年的冬夜,大雪纷飞。
张昭在病榻上听见远处传来更鼓声。
他摸索着枕边的《春秋左氏传》,泛黄的书页间夹着半片破碎的玉佩,那是孙坚留下的遗物。
恍惚中,他看见孙策策马而来,手中酒囊在月光下泛着银光:"子布兄,可愿再与我饮一杯?"
窗外的雪越下越大,渐渐覆盖了庭院里那棵苍劲的孤桐,也覆盖了这位江东肱骨一生的传奇。
张昭闭上双眼,嘴角带着一丝微笑,在回忆中永远地沉睡了。
他的一生,正如自己写下的"孤桐傲霜",虽历经风雨,却始终坚守本心,为江东大业奉献了全部的心血与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