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2章 万历十五年 15 发放(1 / 2)
万历十五年,七月的骄阳似火,八月的金风初起。
大明帝国在朝堂仁政的感召下,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奔腾起来。
开国两百余年,这是开天辟地的一件事情。
朝廷“敬老恩赏”的摊牌的旨意,如同甘霖降下,迅速传遍四海九州。
府州县衙,闻风而动,布告贴满了城门、乡亭,连最偏远的村落都响起了里长敲锣宣告的喜讯……
因为人力的原因,他们不可能在后世一样扶贫到位,跑到家里面发放,连带着照相留痕。
各地官府只能在当地数个较大的集镇,县衙设置发放点。
美中不足的事情是,老人们都要亲自过来。
一时之间,大路小道都有被自家儿子姑娘用独轮车,推着前往发放点……那么热的天气,也是吃了些甜蜜的苦头。
各地官府早有预案。
松江布匹,以及银币早就调配完成,至于肉食,每个发放点后面就是设置的屠宰场,猪都养活了小半个月了。
按照发放点的规模,一个小型发放点就一头猪,可南京最大的摊牌点,后面都成了养猪场了,几十头猪。
按照朝廷严令确保新鲜,各州县提前数日便由官牙牵头,向本地信誉良好的屠户、养殖户统一采买活猪,现杀现发……可以说,肉从猪身上到老百姓的手上,可能就半个时辰的时间都不到……
至于保鲜冰块这块,是做不到的,不过老百姓自有妙招……
征发搬运的青壮徭役,并非苦不堪言。
朝廷明令,此乃“奉旨恩赏”之差,待遇从优。
壮丁们每日可得八十文实打实的铜钱工食,远超寻常徭役,且日结不拖!
消息一出,报名者踊跃。
乡间精壮汉子们放下锄头,穿上统一的号褂,在胥吏的调度下,喊着整齐的号子,干劲十足地将一捆捆布匹、一箱箱银币,从各地府衙,运送到了
监工衙役虽严肃,但少有呵斥鞭打,反而常备大桶凉茶绿豆汤,供役夫消暑解渴。
“给天子办差,给老人家送恩赏,这钱挣得舒坦。”一个山东口音的壮汉抹了把汗,咧嘴笑着对同伴说……
驿站快马接力传递文书,确保调度无误,官道提前清障,水路漕船优先通行。
得益于张文正共改革后相对高效的驿站体系,这批数量庞大的恩赏物资,竟在短短两月的时间,将银币从北京运出,将布匹从松江上海运出,两个月多的时间,奇迹般地覆盖了从繁华江南到边陲小镇的广阔地域……
摊牌点知府、知县亲自坐镇核心大点,佐贰官负责小点……
归德府府城隍庙广场、归德知府身着簇新官袍,虽汗流浃背,却精神抖擞。
案几上,花名册码放整齐,新铸的“敬老恩赏银币”在特制的木格中码放如小山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虽非十足银,但那统一的形制和精美的压花,在普通百姓眼中已是稀罕物。
衙役们手持水火棍,但更多是引导而非威慑,大声吆喝着维持秩序:“乡亲们莫急!排好队!人人有份,圣天子的恩典一个都落不下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