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甘泉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其他小说 >历史的回响: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> 第128章 九百粟的温度:孔子的分济哲学

第128章 九百粟的温度:孔子的分济哲学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原思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,辞。子曰:“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!”

鲁定公九年的暮春,曲阜的宰官署飘着新麦的清香。原思捧着竹简核着粮账,案头的青铜甗里正蒸着粟米,热气在窗纸上晕出一片水雾。当冉有将九百斛粟米的账簿放在他面前时,这位刚上任的家宰忽然站起身,袍角扫过案几,带倒了那只装着咸菜的陶豆。“夫子赐粟过厚,思不敢受。”他的声音在空荡的厅堂里回响,像投入深潭的石子。?

孔子闻讯从学堂赶来时,夕阳正穿过庭院里的杏树,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“毋,以与尔邻里乡党乎!”夫子的手指叩着账簿上“九百”两个字,墨迹尚未干透,“粟米者,非独为一人谋,乃为众人谋也。”风吹过檐角的铜铃,将这句话送向巷陌深处,那里有等待救济的贫户,有缺粮的学子,有孤寡的老人。?

一、九百粟的分量:度量衡里的道义?

在河南博物院的“古代度量衡”展厅,陈列着一组战国时期的粟米量器:斛、斗、升。考古人员考证,当时一斛约合今天的20升,九百斛粟米相当于升,足够一个五口之家食用十年。这组锈迹斑斑的青铜器,像一把把钥匙,能打开《论语?雍也》里那段关于分粟的对话。?

原思辞粟的理由,在《孔子家语?致思》里有记载:“思居陋巷,家有薄田五亩,足以供??粥,九百之粟,实为过也。”这位以“清正”闻名的弟子,在鲁国的宰官署任职时,仍住着土墙草顶的房子,出门靠步行,吃饭以野菜佐粟。在山东邹城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,有幅“原思拒粟”图:原思拱手立于阶下,面前的粟米堆成小山,而他身后的柴门旁,妻子正弯腰在菜园里劳作。?

孔子为何坚持给予九百粟?这要从春秋时期的俸禄制度说起。《礼记?王制》记载:“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,卿视伯,大夫视子男,士视附庸。”作为孔子的家宰,原思的俸禄本应与“下大夫”相当,九百粟恰是这个等级的标准。但在安徽寿县出土的“鄂君启节”铭文里,我们能看到当时的粮食换算:“车五十乘,岁输粟千斛”,可见九百粟对于一个家宰而言,既是制度所定,也是责任所需——他不仅要养活自己,还要接济往来的学子与宾客。?

二、陋巷里的家宰:原思的清俭之道?

原思,也就是原宪,是孔子弟子中少有的“安贫乐道”者。《史记?仲尼弟子列传》说他“无欲速,无见小利”,这种性格在他担任家宰期间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在陕西韩城出土的战国竹简《原宪家语》中,有他的自述:“吾为宰三月,未尝用官粟一杯,厨中肉不超过一块,厩中马不食粟。”?

他的居所,在曲阜的“陋巷”深处,与颜回为邻。《论语?雍也》记载:“原思为之宰,与之粟九百,辞。”郑玄注曰:“辞者,嫌多也。”这种“嫌多”的背后,是对物质欲望的克制。在河南偃师的东汉画像砖上,刻着原思家的场景:堂屋正中摆着一张矮案,案上只有一豆一觞,墙上挂着农具,屋外的篱笆上爬满豆角。考古专家说,这砖画还原了“原思居”的真实面貌——家无余财,却窗明几净。?

有一次,子贡带着车马随从拜访原思,看到他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袍子,踩着草编的鞋子,正在院里劈柴。《庄子?让王》记载了这段对话:“子贡曰:‘夫子岂病乎?’原宪曰:‘吾闻之,无财者谓之贫,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。吾贫也,非病也。’”这番话后来被刻在曲阜孔庙的“论语壁”上,与颜回“不改其乐”的典故相邻,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坐标。?

三、孔子的分济哲学:从独善到兼济?

“以与尔邻里乡党乎”这句话,并非随口而言。在《论语?颜渊》中,孔子曾说:“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与不足?”这种“藏富于民”的思想,在九百粟的分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。他不希望原思将粟米据为己有,而是要让它流动起来,像渠水灌溉田野般,滋养整个社群。?

在山东临淄的齐国故城遗址,考古人员发现过一处战国时期的“惠民仓”,仓内有铭文:“粟米者,天之所生,地之所出,当与民共之。”这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。《礼记?礼运》中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的描述,或许正是这种分济哲学的理想图景——粟米不是个人的财富,而是社群的共有资源,管理者的责任是让它流向最需要的地方。?

孔子的弟子曾记录过他分粟的标准:“老而无妻者,粟月一斛;老而无夫者,粟月八斗;少而无父者,粟月六斗;壮而无业者,粟月五斗。”这些数字被刻在山西侯马的陶片上,旁边画着不同的人像:拄杖的老人、抱孩子的寡妇、读书的少年、耕作的农夫。这张“分济图谱”,让九百粟有了具体的去向,也让原思明白了夫子的深意。?

四、邻里乡党的范围:社群伦理的边界?

“邻里乡党”在《周礼》中有明确的界定:“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,五党为州,五州为乡。”换算成今天的概念,大约是从街坊到乡镇的范围。孔子让原思将粟米分给这些人,暗含着“由近及远”的社群伦理——先照顾身边的人,再扩展到更大的范围。?

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,有“邻人共粟”的记载:“癸巳卜,贞:邻人缺粟,合族共之,吉。”这种氏族社会的互助传统,被孔子发展为更系统的伦理规范。《论语?里仁》中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的说法,正是这种伦理的体现——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单,因为他会得到邻里的支持;而支持邻里,也是品德的体现。?

原思后来制定了“分粟三法”:一是“即时济”,对突然断粮的家庭给予应急粟;二是“定期济”,每月给孤寡老人发放定额粟;三是“生产济”,给缺种子的农户提供谷种。这种做法被记录在《原宪治鲁》的竹简里,现藏于山东博物馆。其中“生产济”的条目下写着:“授人以粟,不如授人以种,一季之种,可收十季之粟。”?

五、辞与受的辩证法:君子的财富观?

原思的“辞”与孔子的“受”,构成了君子对待财富的两种态度。原思的“辞”,不是虚伪的谦让,而是“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”的自律;孔子的“受”,也不是贪婪的占有,而是“受之有道,用之有方”的担当。这种辩证关系,在《孟子?万章下》里有更清晰的阐述:“非其道,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;如其道,则舜受尧之天下,不以为泰。”?

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《为吏之道》中,有“取予有节”的说法,与孔子的财富观一脉相承。原思最终接受了九百粟,但将其中的六百粟分给了邻里乡党,自己只留下三百粟。《孔子家语》记载:“思每食,必召三二贫士共餐,粟饭藜羹,谈笑风生。”这种“受而能分”的智慧,比单纯的“辞”更难能可贵。?

唐代的韩愈在《原道》中说:“古之为民者四,今之为民者六;古之教者处其一,今之教者处其三。农之家一,而食粟之家六;工之家一,而用器之家六;贾之家一,而资焉之家六;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!”这段对贫富不均的感叹,反衬出孔子“分济哲学”的前瞻性——合理分配财富,是社会稳定的基础。?

六、粟米的旅程:从仓库到餐桌?

九百粟从官仓到邻里餐桌的旅程,是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。在山东曲阜的“孔子故里园”,有组蜡像还原了这个过程:原思带着弟子在仓前称重,贫户们排着队领取,有人用布袋子装,有人用陶罐盛,有人背着孩子,有人拄着拐杖。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少年,他领了粟米后,没有回家,而是先送给了巷尾的盲眼老人。?

在陕西西安的汉代画像石上,有“粟米流转”图:从收割、入仓、分配到烹饪,每个环节都有多人参与。其中分配环节画着一位官员(疑似原思)正在用斗量粟,旁边的题记是“与邻共,和为贵”。这与《礼记?中庸》“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”的说法相呼应——粟米的流动,促进了社群的和谐。?

现代社会的“粟米旅程”更加复杂,但本质未变。从农民种植、企业加工、超市销售到家庭消费,每个环节都涉及分配问题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,全球每年有13亿吨粮食被浪费,而同时有8.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。这种反差,让孔子“分济哲学”有了新的现实意义——减少浪费,合理分配,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。?

七、家宰的责任:管理者的伦理课?

原思作为家宰,其职责不仅是管理事务,更是分配资源。孔子的“九百粟之教”,实际上是给管理者上的一堂伦理课:权力越大,责任越大;掌握的资源越多,越要公平分配。?

在《尚书?大禹谟》中,“正德、利用、厚生”被视为官员的三大职责,其中“利用”就是合理利用资源,“厚生”就是让百姓生活富足。原思后来在鲁国推行的“均粟法”,正是对这三大职责的实践:通过正德确保分配公平,通过利用提高粟米效用,通过厚生改善民生。?

现代管理学中的“利益相关者理论”,与孔子的管理伦理有相通之处。该理论认为,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股东负责,还要对员工、客户、社区等利益相关者负责。这就像原思不仅要对孔子负责,还要对邻里乡党负责一样——管理者的决策,应兼顾各方利益,而不是只考虑某一方。?

八、从九百粟到社会保障:分济思想的制度化?

西汉的“常平仓”制度,是孔子分济思想的制度化体现。《汉书?食货志》记载:“令边郡皆筑仓,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,以利农,谷贵时减其贾而粜,名曰常平仓。”这种在丰年储粮、荒年平价售粮的制度,与原思的“分粟三法”一脉相承,都是为了平衡粮食供需,保障民生。?

唐代的“义仓”由民间自主管理,百姓按田亩缴纳一定粟米,遇到灾荒时自行分配。这种制度比常平仓更贴近“邻里乡党”的范围,体现了社群自助的精神。《旧唐书?食货志》记载:“义仓之粟,唯荒年赈给,不得杂用。”这种规定,确保了粟米用在最需要的地方。?

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,是分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。从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到最低生活保障,都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,实现资源的再分配。我国的“精准扶贫”政策,更是将“邻里乡党”的范围扩展到全国,通过精准识别、精准帮扶,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,这与孔子“以与尔邻里乡党乎”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。?

九、古今分济案例的启示?

在浙江宁波的天一阁,藏有明代《义仓志》,记载了地方士绅组织的分粟活动:“每岁冬,聚族而议,核贫户之数,量仓粟之多寡,分上、中、下三等给之。”这种做法与原思的分粟有相似之处,但更注重程序的公平。?

在国外,类似的分济传统也很悠久。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会设立“施舍箱”,收集信徒捐赠的财物,分发给穷人;伊斯兰国家的“天课”制度,要求信徒将部分财产捐赠给贫困者。这些做法虽然文化背景不同,但都体现了“分济”的理念——财富不是个人的,而是社会的,有责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?

对比古今中外的分济案例,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共同点:一是基于社群,二是注重公平,三是强调责任。这些共同点,为现代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借鉴——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,也要鼓励民间参与;既要确保分配公平,也要尊重受助者的尊严;既要强调富人的责任,也要培养全社会的互助精神。?

十、俭与丰的平衡:可持续的分济之道?

原思的清俭与九百粟的丰厚,形成了一种平衡:个人节俭,才能有更多资源用于分济;而分济合理,才能让节俭有意义。这种平衡,是可持续分济的关键。?

《墨子?节用》中“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,圣王弗为”的说法,与原思的节俭精神一致。但墨子过度强调节俭,甚至反对必要的消费,而孔子则主张“俭而不吝”——节俭但不吝啬,该用则用,该分则分。《论语?述而》中“奢则不孙,俭则固”的说法,正是这种平衡的体现。?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