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甘泉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 > 257、女政治家们的时代(钦陵 我真的会吐血谢谢...)

257、女政治家们的时代(钦陵 我真的会吐血谢谢...)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一枚鹅卵石被扔到水瓮中,从落点最中心的水花起,一圈圈波纹向外荡漾开来。

溅起的水珠有几点落在离得最近的太平面容上。

但太平也没顾上擦,只是聚精会神看着水面,直到水波消失。

曜初在旁给妹妹讲道:"这就是地缘关系的衰减。"

说来,曜初在听母后和姨母讨论过'关于西域过去四十年的总结报告'以及'未来四十年的发展规划'后,还听到了另一堂课。

姨母也是从多宝阁上,随手拿了个小小的摆件,扔到了窗下养着新嫩碗莲的瓷盆中,讲给自己。

水波从物体落入水面的中心荡漾开来,就像是--

大唐对周边地缘的影响力,从近到远,是不可能等同的,只能如同这水波纹,越远越薄,越远越淡。

"如果说这投石入水的最中心,就是两京(长安和洛阳),那么由内向外,这一圈圈水波,就依次是京畿地区-关中州县-天下十道的各州县-羁縻州以及四夷。"

从内到外,大唐的辐射力自然是逐层递减的。

因想到最近刚刚被'送回国'的波斯王子,曜初就顺带考了考太平和婉儿波斯那种羁縻都督府,和西州(新疆吐鲁番)这种核心边境都督府的区别。

太平很快答道:"西州是当年祖父平定高昌后设立的。"

"曾下诏:高昌之地,虽居塞表,编户之毗,咸出中国。"

"故而除了改高昌国为庭州外,更置立州县,同之诸夏。并变夷俗,服习王化。"

于是从贞观十四年至今,西州庭州多年按照内地各州县的管理制度,基本已经融入了大唐序列。

用辛侍中这种实在人的话来说:他们都得一样入户部户籍核准,都一样得到授田,也一样给大唐交税。

但波斯都督府这种'羁縻统治'就不同了。基本处在最外圈的水波上,大唐对这种羁縻州的管理,基本就是......持续/稳定。

一言以蔽之:你们不要变成大唐的敌人,按照规矩朝贡就好了。

并不将当地的户籍算入大唐的户口统计中,也不会收税征徭役。

同样,没有权利也就没有义务:大唐在当地又不执政又不收税的,那么这些羁縻州,如果有什么困难,大唐也只会在有闲人有闲钱的情况下,力所能及帮一把。

就像是波斯王子翘首以盼的帮助复国,对大唐来说,除非将来,'大唐波纹'会扩大到该范围,才会认真的出手。

曜初听太平回答的清楚,就含笑点头。然后又问了一个问题,也是昨日姨母问她的问题--"那令月和婉儿知道,怎么能让波纹传的更远吗?"

令月还在想着,曜初就见婉儿凝神片刻后,倏尔眼睛一亮。

曜初就笑道:"没关系,婉儿想出来就说。"

太平的思绪也被打断,转头笑道:"对啊,婉儿想出来的,与我想出来的一样。再过没几年,我就会像姐姐一样出宫开府,到时候婉儿肯定是我府上的长史。"

一府长史,掌统理府寮,纪纲职务--也就是说她那公主府都要交给婉儿管着,那她们谁想出来的有什么分别?

她左手是一枚铜钱,右手是一方沉重的镇纸。

婉儿先后将这两样东西抛入平静的水面--铜钱只荡漾起几圈小小的波纹,而镇纸荡漾起的波纹则传播的更远。

曜初颔首:果然是姨母教导出来的弟子啊。

自身到底是一枚轻飘飘的铜钱,还是一枚沉重的镇纸。

"我去寻嫂子。"太平觉得今日姐姐讲的课,又是很有意思的一堂课。

婉儿已经跟她一起听过了。那么......她只能去找太子妃分享一下,顺便也考一考嫂子,看她能不能答出来这个问题。

姜沃知道后忍不住笑了,这大概就是压力的传导吧--

她考曜初,曜初考太平,太平又去'为难'太子妃。

果然,裴含平对太平公主的'变本加厉'非常愕然:原来她还只需要陪聊,适时回应就好,现在居然还要答题?!

裴含平悲伤地看着太平公主对着她廊下的鱼缸里扔铜钱扔镇纸,整个人都不好了:要不你把我也扔进去,给我个痛快吧。

此时,曜初看着出门的妹妹,又见留下来乖乖料理宫务的婉儿,笑着招手道:"婉儿也别写了,跟我来,咱们去出版署,今天正好你母亲当值。"

"好。"婉儿欢喜搁下笔,跟着安定公主出皇城去看母亲。

原本上官仪犯事,家中男子流放,女眷俱没入掖庭。

婉儿是襁褓之中就被姜沃带走了,但上官家还有旁的女眷,一直生活在掖庭--不过,她们因都读书识字有学问,所以过的还好,正好去掖庭内教坊当老师,教导宫女读书识字。

婉儿的母亲郑氏做了数年老师。因她生性文静,又遭过家族大难,故而不太想跟人打交道,就一直没有去考过城建署和女医官。

直到出版署设立,在女儿的劝说下,郑氏才去考了'编辑'职。*

毕竟写条事、阅诗文、看文章,既是她的强项,也不太用跟人来往。也是在入出版署的那一日,郑氏才久违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:不是郑氏,不是上官夫人。

她名郑咏,亦是父母期盼女儿有"咏絮之才"之意。

说来,郑编辑很欣慰的是:她自问自己学问文采就不错,然女儿更胜于己,当真可以称得上是有咏絮之才了。

*

出版署下设的三个部门并不在一处,其中报社(掌报纸的选稿和拟稿)和出版社(掌书刊文集的汇编),因只负责文稿工作,就建在离皇城不远的地方。

而负责印刷、造纸的印刷技术社,就建在城建署附近。

婉儿跟着安定公主进入报社,还未走到母亲当值的屋舍中,迎面先遇到了一位熟人--

两人都站住了,待来人给安定公主行过礼后,又跟婉儿彼此笑着打招呼:"上官典正。"婉儿如今是姜沃最初的官职,正七品典正。

"周编辑。"婉儿遇到的人,正是当年自江南西道随姜沃回来的周荞。

周荞依旧是眉不画亦如翠羽,玉面映红,海棠一般姣好的面容。

但婉儿能觉出来,比起当年初见,周荞已经完全不同了,三年过后,她眼睛不光有神采,更不会再下意识躲闪旁人的注目,言谈也变得很干脆利落。

此时她将手里的文书递给安定公主:"回公主,正好我刚把这两篇檄文拿给郑主编审过,只是郑主编对节选哪几段,也有些拿不定主意。"

"还得请公主定夺。"

周荞出身江南西道,说话总带了一点与京话不同的音调,听起来倒也好听。

婉儿在一旁听着,不由问道"檄文?是到了吐谷浑的骆宾王所作的檄文吗?"

"是。"周荞在旁答道:"骆宾王已经写成两篇《讨吐蕃赞普》檄文,还有几首关于吐谷浑一战的诗文,昨日刚随驿站传回来。"

"两篇檄文写的都很精彩,就是太长了,报纸上版面有限,所以只能节选,但......"

但是周荞自己看过了,也送给郑主编审了,觉得每一段声讨(痛骂)的都很痛快,所以有些难以抉择。

周荞方才是把原版给了安定公主,此时手里还有誊抄版,就给了婉儿。

婉儿看过后,就明白了师父说的那句'相信骆宾王写檄文的水准'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